
Title:
The Road to Great Power: China and the Reshaping of World Order (in Chinese)
Editor(s)/Author(s):
ZHENG Yongnian
Year:
November 2011
Publisher(s):
China Eastern Press
Abstract:
通往大国之路:中国与世界秩序的重塑
郑永年 著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1年11月第一版
冷战结束之后,世界秩序一直处于重塑中。在这个过程中,崛起中的中国扮演了最为关键的角色。中国的崛起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例如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安全和外交等。其中,中美关系、中国的亚洲地缘政治和中国自身的内部发展最为关键。
本书是过去十余年作者在国际秩序变迁和中国国际关系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作者以全球化的研究视角对中国所处的国际政治格局和自身现状进行了宏大的描述和细致的分析,并对中国的国际责任、国际战略、内部建设和国际定位进行了理性而深刻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明晰独到的见解。
Contents:
- “9•11”事件和21世纪国际关系
- 20世纪:美国民主帝国的建立与扩张
- “9•11”恐怖事件和文明的冲突
- 美国:帝国的迷失?
- 帝国的重造还是衰落
- 有形的民主帝国和无形的“恐怖帝国”
- 全球化下的西方与非西方
- 联合国改革是西方与非西方较量的主战场
- 联合国议程次序安排,是双方较量的焦点
- 全球化下的西方与非西方较量的新特点
- 世界体系, 中美关系和中国的战略考量
- 世界体系和美国新战略
- 中国应对策略中的几个问题
- 世界权力新格局中的中美关系
- 世界权力新格局下的中美关系
- 中美两国的相互“误解”
- 中国要确立自身的“接触美国”政策
- 中国的崛起与亚洲地缘政治新格局
- 亚洲地缘政治中的新因素
- 亚洲地缘政治中的经济因素
- 亚洲地缘政治中的安全因素
- 中国与亚洲地缘政治的新格局
- 开放条件下的亚洲地缘政治
- 中美关系与东亚区域秩序的困境
- 东亚会出现次区域冷战吗
- 中国的崛起与亚洲区域的安全困境问题
- 中美要确保避免冷战和寻求合作
- 中国地缘政治新格局及其应对
- 南海问题与中国海洋地缘政治面临的挑战
- 中国传统国际定位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要
- 要根据地缘政治的新局面来重新定位自己的国际关系
- 理性处理和美国的关系
- 中国地缘政治的重心在亚洲
- 在非洲和拉丁美洲要重商业利益
- 结论
- 长战略与台湾问题:美日联盟、欧盟和两岸关系
- 短期目标:危机处理
- 现状管理(反“台独”)
- 追求统一
- 中国可能的应对策略
- 中国与全球资本主义:冲突、合作与和平发展
- 冲突的浮现
- 从合作到冲突
- 冲突和合作共存
- 深化崛起和化解冲突
- 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及中国的选择
- 不能简单地在美国和欧洲之间作单一的选择
- 不要高估中国在经济危机中的机会
- 中国必须在重建国际金融秩序中有所作为
- 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是全球为伊拉克战争埋单
- 让人民币成为和美元一样的世界基础货币
- 结论
- 国际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国际合作
- 发达国家的政策重点仍是应付危机
- 西方的经济结构失衡
-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及其调整的政策选择
- 组织中国的国家间关系:从“天下”到国际秩序
- 语言:传统中国与现代西方
- 权力与霸权
- “天下”及其实践
- 中国的现代国际秩序
- 新的国际秩序机制与联合国框架
- 主权
- 全球化
- 多边地区主义
- 结论
- 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中国软力量的观察
- 中国国际政治学界对软力量的讨论
- 对约瑟夫•奈软力量学说的批评
- 软硬力量的动态分析
- 对中国软力量的一些观察
- 结语
- 如何实现大国大外交
- 大国大外交的格局并没有出现
- 建设大国大外交格局的内部条件
- 建设大国大外交的其他条件
- 中国:文化崛起
- 文化崛起的意义
- 要追求怎样的内部文化崛起
- 要追求怎样的外部文化崛起
- 全球化和国家认同建设
- 国家认同是与现代化联系在一起的
- 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
-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认同
- 中国不要盲目追求大国责任和领导权
- 光要求中国“开支票”是不公平的
- 盲目承担领导权对自己不利,对整个世界也不利
- 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战略,同时要更有所作为
- 在开放的环境下,形成相互制衡
- 中国如果不在亚洲崛起就谈不上国际的崛起
- 中国的真正崛起,必须在知识上扮演一个有力的角色
- 如果不建立制度保障,消费型社会就永远建立不起来
- 勿让G8、G2冲昏头,中国崛起出路在亚洲
- G8的现状以及未来
- 国际责任与国际承诺
- 亚洲崛起与“中国威胁论”
- 地缘政治及周边外交

